第220章 不看好
一个饭庄里,徐经正在吃饭,因为嗓子干疼的缘故,他只能喝粥果腹,和他同样如此的还有唐寅,至于那个被刘瑾认作徐经奴仆的壮汉,也跟着两人坐在同一个饭桌上,没有丝毫奴仆的模样。
壮汉正大口吃着面条,他今日更多的是在后来那些生员上前后,帮着举条幅,累是没怎么累到,只是走路走的多了,腿脚有些难受而已。
一旁的徐经表情难受的喝了一小口粥,看向一旁的唐寅苦笑着说道。
“今日就顾着喊口号了,忘记去回去向那个内官打探消息了。”
唐寅听着徐经那沙哑的话语,同样喊的嗓子难受的他,小声的劝解道。
“来都来了,安心等消息吧。”
接着唐寅视线一转,看向已经快把一大碗面条吃光的壮汉,道。
“王哥,你确认当时去程尚书家的是东厂之人?”
壮汉不是别人,正是在南直隶跑到江阴去给徐经报信的王大胆,原本只是想赚些赏银的他,在听到徐经要去京师的打算后,突然改变的主意,于是才有了他们南下寻到唐寅,北上京师的一幕,为的就是能第一时间得到消息,让程尚书沉冤得雪的同时,最好也能借此机会,恢复自己的功名。
此刻喝光最后一口面汤的壮汉,听到唐寅的问询,放下碗筷,随意的擦了擦嘴后,对着唐寅拍着胸脯保证道。
“绝对没错,就算我认错了,程家还能认错?”
听到王大胆的回答,唐寅心里稍安的同时,可还是疑惑,按理说,他们又南下又北上的,速度肯定要落后许多,可为何他们都到了京师,可这京师却好像根本没人知道此事一般。
就好像根本没人回来报信一般,该不会那些东厂之人都是假冒的吧?
徐经早就想到了这个问题,否则他也不会见到一个内官,就冒冒失失的出言打探,他真是怕了,曾经的才子,如今的舞弊案犯,虽然最后洗清了罪名,可他也落下了个终身不能参加科举无法获得功名的下场,与他一般经历的还有身边的唐寅。
此次的事情,也许就是徐经唐寅两人的最后一次机会,成了,之前丢掉的一切都可能会回来,可若是不成,那两人今后的人生也就只能如此了。
至于徐经的老家江阴,虽然此次地震之地并没有它,不过因为临近南直隶和苏杭的缘故,徐经也担心家里的情况,不知道这次的地震有没有波及到江阴那边,可是现在担心也是于事无补,还不如他之前在游行时所言,在这里做这些事情,也许比他回家会更有作用。
两人内心纠结的喝着稀粥,可是两人又哪里猜的到,东厂确实是早他们一步从南直隶离开,并且已经到了京师,可是这个消息到了萧敬的手中就被暂时压了下来,心知皇上决心的萧敬,更是加大力度继续验证确认此事,同时搜集其他的证据,比如说找到当年和刘文泰一起出诊的那个御医,甚至东厂专门派了一支人马来负责调查当年之事。
一夜就这般过去了,第二天一早。
因为离募捐大会开始还有一段时间的缘故,昨日的几个生员寻到了徐经等人的客栈,和他们同来的还有一些同样想要参加进来的生员,众人一合计,干脆趁着募捐大会还没有开始的间隙,再在京师的主要街道上走上一遍,尽自己最大的努力,来为灾区的人们做点事情。
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这般想法,总有些人不看好此事,比如一些朝臣,他们感觉这就像是儿戏一般,哪有喊上几句、游游街就能弄来捐款的道理,就算是你又搭了一个戏台,可也只是多了一个戏台而已。
如果钱财真这么好从那些百姓手中弄过来的话,那朝廷的税收岂会如此困难,更何况还有比他们更能喊的,比如乞丐,可他们喊了一辈子,到最后不还是乞丐吗?
于是在早朝的时候,这些朝臣终于寻到了机会,一个个站出朝班开始谏言,言论更是出奇的统一,反正就是各种不看好。
一些大臣更是直接,直接谏言太子殿下与其这般折腾,还不如将那办募捐大会的钱财直接用来购置粮食药品等物,或者直接捐献给朝廷也不失为一个办法。
刘健站立一旁,表情凝重,静默不语,要是换做昨天,他肯定也会是这些谏臣中的一员,可是自从昨日回到班房后,他就开始思索朱厚照在正阳门外同他所讲的那些话语。
虽然在内心里,刘健依旧认为这次的募捐大会会如同儿戏一般,可是朱厚照当时所言,也确实不得不令人思考。
都说家国天下,可见国人还是把家放在了第一位,而国虽然是就排在了家的后面,可是什么事情能和家没关系呢,只要和家有关系,那就肯定要以家为先,别说那些百姓,就说这乾清宫大殿上的朝臣,又有几个人敢站出来说我事事以国事为先。
绵薄之力,积沙成塔,万众一心,众志成城。
这些道理,作为内阁首辅的他,如何能不明白,可是自古以来,仿佛一地受了灾,就是因为皇帝的不作为而被上天降下的责罚,就该朝廷出钱去赈济,就该这一地的百姓受尽苦难,而其他地区的百姓,则就好像事情和自己一点关系也没有的样子,如果各地真都用心帮忙,甚至帮着安抚逃荒过来灾民的话,又何苦让那些百姓流离千里,背井离乡。
这是一个大国百姓该有的素质吗?
这又是一个大国该有的表现吗?
刘健迷茫了,心乱了,从昨天直到现在,他都在想这个问题,原本他以为位居高官,辅佐好皇上,政通人和,时局太平就是大功了,可是朱厚照的一席话,却让他不得不开始反思自己之前的作为。
别的不说,假如大明真能做到太子殿下所说的那种盛况,一方有难八方支援,万众一心众志成城,那天下还有何事能阻挡大明繁荣昌盛的脚步?
刘健站在殿下低头沉思着,仿佛四周不断谏言的喧哗和他没有一丝关系一般,而同为内阁大臣的李东阳和谢迁,见刘健没有出班的意思,索性也稳稳站在一旁,静看事情的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