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章 一无所知

经过四五天的辛苦,终于将零部件全部都加工好了。一件件零部件组装起来,最终组成了一台在杨超看来可称为粗制滥造的机器。

他不担心这台机器能不能动起来,结构并不复杂,动起来是完全没问题的,只担心性能和质量上是不是能达到最低的要求。

“准备好,开始吧。”机器固定在地面上,杨超和宋良站在两侧,分别握着根长把柄的两端,一上一下,如同一个跨跷板。

一声令下,两人开始上下摇摆把柄,动力通过转盘,齿轮,连杆,最终传导到锯柄上,锯子开始上下往复移动起来。

杨超感受着手中的力道,由于是空载,目前很轻松。又伸手触摸了一下锯柄,感受它的稳定性。

锯条的稳定性很关键,若是不稳定,切割面就不平整,而且锯条很容易崩断,根本没办法使用。

还好,之前设计时就重点考虑过这块,采用的铁制部件,精度也尽量控制到最好水平。另外,为了减少锯条的抖动和强度,特意加宽加厚的锯身,比一般手工木锯的锯条要结实很多。

“来,柴工头,上根木头试一下。”

“好嘞。”

柴铁匠和两个学徒,抬起根碗口粗的树干,放在平台上,然后推动着让断面正对着上下移动的锯齿而去。

等到锯齿与木头面接触时,锯条似乎一滞,杨超感觉到手中一沉。

“宋良,加把劲。”

随着两人同时用力,锯条又快速移动起来。

“嗤嗤,”伴随着嗤嗤的声音,木头断面上出现道切割线。还好,锯条承受住了力道,杨超最怕的就是锯条直接绷断了。

就这样,在几个人配合下,木头被切割成两半。检查下切割面,总体还算整齐,等下再用推子稍微平一下就好了。

“看起来很好,比人手锯开的要平整甚多。”宋良笑着评价道。经过一段时间的参与,他也不是一无所知的新手了。

“感觉还是有点费力,必须两个人才轻松些。”杨超说出自己的感觉。

有利有弊,为了增加锯条的移动频率,中间采用了齿轮变速。

再加上锯条加宽加厚了,切割阻力也变大了,还要考虑机器传动力的损耗,总之相应的需要的力道就大了一倍有余,不过切割的速度相对也快些。

“我感觉还不是太费力,比起直接手拉锯子已经要省力极多了,我观他们拉锯,没多久就出汗了,切完这一根,估计都汗流浃背。”

“那倒是。”

“杨郎,我以往曾在河边看到有大户人家,用水车来浇灌田地,完全不需人力,而是用水流驱动。

这墙外面就有一条河,若是这机械也能用上水力,岂不省下了人工,可是一美事,杨郎你看能否做到?”柴铁匠此时建议道。

他虽然文化水平不高,不很懂其中的道理,但他活了一辈子,四处走动过,见多识广,留意过水车这种东西,因此如此建议。

“柴工头说的好,采用水力驱动是个好办法,”杨超赞同道,“不过我们当前各方面的技术还不成熟,还需要先摸索一阵子。

饭要一口口的吃,步子不能迈的太大,等我们将当前这技术完全吃透掌握住了,机械也改良到最好用的地步,下一步就可以考虑采用水力,争取一次性做到最好。”

“确实,这机械我都还没搞懂。”柴铁匠说道。

杨超早就考虑过采用水力的事,只是他毕竟只是学纯理科的,没有实际工程经验。之前八字都还没一撇,从理论到实践啥都没有,还不清楚怎么将水力很好地引导到机械上。

再说想利用水力,免不了对外面的小河进行改造,也是一个不小的工程,最好能一次成功。保险起见,前期需要一些技术和实物上的铺垫。

“哦,对了,刚才我发现这机器上有些地方加工精度很差,这是个大问题啊。必须要赶紧解决,首先工场里面使用的尺子必须一致。

宋良,你抽时间检查一下,选一把长度超过三尺的刻度最准确尺子出来,必须是铁尺或者铜尺。

如果我们没有就去外面大商家买,其他长度尺子包括绳尺必须跟这把标准尺刻度致,偏差明显的,就废弃掉。

若是外面能买到统一刻度的尺子最好,如果买不到符合标准的,我们就自己重新做几套。”杨超说道。

统一量具是必须的,是其他后续工作的保障。

“还有,木工们加工的时候,一定要经常向他们强调,精确度误差不能太大,至少对比之下眼睛要一眼看不出来才行。存在偏差的必须要修正,不能放任不管,这个很重要。”

木工的责任心和质量意识也很重要,有些工匠素质不过关,很感性,对偏差不很在乎,认为差不多就可以了,这是工程上的大忌。

“好的。”宋良答应道。

“这台机器,等下叫人先搬到木工坊去用上,最好能配上专用的桌台,可以固定木头,平台整体还可以直线滑动,这样切出来的效果更好。

观察两天,看一下有没有什么大毛病。不需要改动的话,我们就组装另外两台机器。

杨超摊开张图纸,接着说道:“下面我们开看一下,这副图纸,这个东西叫做滚轴,里面这部分和外面这部分可以相互转动,中间通过滚柱支撑。”

他指着图纸相两人介绍他画的滚轴,最后说道:“这就是接下来要研究制造的东西。”

实际上他还想制造出螺丝钉,这个用处非常广泛,但仔细问过柴铁匠后,发觉当前的人力和技术水平想批量加工出来质量合格的螺丝钉,太困难和繁琐了。

简而言之成本太高,于是就暂时放弃了。等以后技术成熟了,再做不迟。

正当杨超等人投入在工场事务时,王安平告知他一件事。

当天郑澥到店里来过,得知他不在,让王安平转告他,《百家姓》的朝廷赏赐已经下来了,叫他最近不要外出,准备好等待官府的通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