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得安(2)

一言石破天惊,李隆基放下手中卷帙,提着袍子就跑出来。见是那日喝酒吃肉的王琚,忙请上座,命宫人奉茶。

“太子有大功于社稷,本该平步青云,如今处处掣肘,我王琚替您不值啊。”他笑道。

“依先生高见,我该怎么办呢?”李隆基端起茶盏,有些敬酒的意味。

“当年的韦庶人,目光短浅、狂妄自大,所以不得人心。您起兵,可谓一呼百应,消灭她易如反掌。如今不同,处处牵制太子您的,不是别人,正是太平公主。她是当今圣上的亲妹妹,在朝多年磨练,为人诡计多端,又自恃功高,朝中也有党羽支持。一旦她回来向您发难,这日子可就难过喽。哪怕现在去了蒲州,她也不安好心的,不过做个退让的高姿态罢了。要么怎么不安安分分去洛阳呢,还不是想随时回来,再掺和朝政。上月陛下想传位于你,若不是朝中她的党羽阻拦,此事也许就成了。[r1] 此人不除,日久天长,必生祸患。”

“可她是我亲姑母啊,”李隆基故作冷脸,“与姑母较劲,让皇帝两头为难,已是不孝。若要彻底解决,阿耶那样一个重感情的人,会有多伤心啊!”

他一脸悲戚无奈,仿佛只有被人欺负,任人宰割的份儿。

“诶,太子殿下怎能这么想!”王琚应声答道,“为君者先国后家,天子的孝道与凡人的孝道怎能相提并论?若只顾着父亲的情感,在小节上斤斤计较,不能以国为重,到时候太平公主得势,您父子二人都要遭殃,还顾及什么情感。以愚所见,她就是烂疮浓痔,您现在下刀狠狠割掉,对陛下才是最好的。这才是真正的大孝!”

“好!好!好!”李隆基不禁抚掌赞叹。王琚言语如此透彻,什么问题都难不倒他,实乃辩才,居然险些被自己错过了。他赶紧拉住王琚的手,殷切道:“王公洞察。我往后想为《孝经》作疏注,到时还请王公好好为我讲讲,这天子之孝与凡人之孝,究竟有何不同。王公就别去做什么县主簿了,留在不才我李隆基身边,做个东宫幕僚,岂不乐哉。孝经注写成了,请您第一个斧正!您喜欢做什么,我这就为您安排职位。”

王琚微笑道:“我这人没什么长处,丹炼得不错,也会讲笑话,这两样都是大师级别的。殿下安排我做个弄臣,也就足够了。”

随后他附身在太子耳边道:“只是您的姑母,得好好措意,要不我担心哪。”

李隆基点头。如今姑母离开已满三月,天下安稳。父亲似乎也松动了,偏向自己一些。此时不出手,又待何时呢?他沉吟片刻,道:“该接她回来侍奉,彰显我之孝心才是。只是她若不肯回来,又该作何计划?”

“那就从她最在意处着手。”王琚坐回榻上,拍拍长袍,“这点殿下比我懂。”

二人会心一笑。

翌日,李隆基上表,请废上官婉儿昭容名分[r2] ,降为庶人,为唐隆之变正名。当年士子请愿,风波过去了大半年,渐渐被人遗忘了。当年昭容与韦氏的恩恩怨怨,算是纠葛不清,此时若能将她划归韦党,算对她的惨死给了说法。毕竟,皇室的正确与合法,才是最重要的。

紧接着,李隆基做了个低姿态,请让太子之位与哥哥李成器,李旦没有准许。他又请召姑母回长安,这次李旦很快批下了。在李旦眼中,三郎慢慢变成重情重义,懂得分寸的好儿子,孝顺、谦和、不争不抢,能赢得大臣支持和长辈的喜欢。

消息被有意无意地传到蒲州,很快太平接到了哥哥的信件,言辞恳切地请她回去。

“三郎对你也记挂得很。”这句话看得她一阵阵犯恶心。记挂的很?也许真是记挂得很。真可笑,无论你怎么回避,有人就是不放过你。

更可笑的是,另一个人,无论你怎么牵挂,怎么留恋,却那样轻易就放过了。

她把信件扔进火炉,没有理睬。

不久后,长安来了正式的制书,召太平公主还朝。说是皇帝的命令,字里行间,都是李隆基下的战书。她烧不了,只能看着这黄绢发呆。婉儿昭容之位被夺,文集也限制传抄,命令已经下来。她知道,哥哥既不想让太子毫无班底,像李显一样被重臣控制,又不想让儿子太膨胀,免得自己皇位坐不安稳。所以他最希望太平回来,制衡住三郎,以便到死时都紧握着权力。却不考虑他死后,妹妹会被怎样清算……

或许他在借着废除婉儿名位,逼她回来。他知道她不想趟这趟浑水,也知道她没有赢的机会。

太平将黄绢卷起来,轻轻放在一旁。起身走到院中,坐在树下的蒲团上,斑驳的日色从叶片中透过,洒下点点金光。

时代已经逝去,我们这一代女人,是时候退出政坛了。婉儿看得很清楚,所以她身先士卒,离开了。那时,她若真想让我陪她死,我会苟且偷生么?如果那天她执意要我也去,乱军之中,我大概也会被侄子所害,一刀斩于马下。随后,李隆基挟制少帝摄政,一切就安稳地过渡了。可她为什么不要呢?

我是红妆时代最后的遗患,不能苟且偷生。三郎只有堂堂正正打败我,才能坐稳他的朝堂。他无论如何都要打败我的,也只有通过打败我立威。

则天陛下教她天下,婉儿又教给了我。我也想教三郎,只是不知道,他能不能看清。仅有谋略胆量,看不清什么是天下,王朝还是会毁在他手里。这大概,就是婉儿的本意。真是,连这些都能算计到。为了天下,这女人未免太薄情、太狠心了些,连陪她赴死都不让。她不知道我有多疼。

本想执她之手,白首终老。那时我想,惟愿身死吾妻后,莫让她相思两隔。没想到,我能这么想,她却如此狠心。从头到尾,都是我爱得更卑微。因为她那个人,太耀眼了,没法卑微。我也不想叫她卑微。[r3]

有谁因为自己所爱之人,去爱上她的所爱。我便是。她在意的东西,我也要拼死用生命守护。

究竟什么,是天下呢。

“或许我的确是个老古板,抱有不切实际的梦想,仍抓着上个时代的人不放手。”婉儿的声音在耳边响起,如今也一字一句,清晰地从她口中吐露出来,“但我不后悔,为大唐红妆的惊鸿一瞥,添上寥寥数笔,这是我的荣幸。”

她回来了。[r4]

帐舞蟠龙,帘飞绣凤。仪仗列队,车马迤逦。城为之倾,街因之沉。龙幡凤旌双双,稚羽宫扇对对。金银焕彩,珠玉生辉。龙旌凤旆,御车宫辇。[r5] 金顶鹅黄绣凤銮舆,长串宫灯穿插其间,犹如火龙。长安的少年列着队,在街边引颈仰望,看那位绝色长公主。她戴一顶坠着珠宝的凤冠,没有坐在车里,而是端坐于马上。面如冰雪,大气端庄。她要所有人看见,太平公主回来了。她来赴死,就像母亲与婉儿一样,为了所爱的天下,奔赴自己的宿命。

回来了,就没想过善终。以自我毁灭的方式,才能绽放出那片烟火。

从今往后,只剩盔甲,再无软肋。[r6]

她说,还有一些该做的事没做完,所以回了长安。归来的条件,是为婉儿复位昭容,并赠谥号,彰显她为大唐之忠臣。

她心中默默念着,一定得守住婉儿名誉,即便自己万劫不复。因为这是底线。

婉儿,我不知何时,也把你当做底线。原来我的底线……可高了。[r7]

最终谥号拟为“惠文”二字,“文”乃谥中第一,最好的谥号,她给了她。[r8] 此外,则天皇帝自废帝号以后,景云年间又一次降格,号为“大圣天后”。这次回来,太平请复母亲的帝号,尊为“天后圣帝”,兼复太原郡王、王妃陵寝。[r9] 真心也好,作秀也罢,她要做的事,做完了。

随后,没有过多喘息,她奋不顾身投入了朝廷的洪流。既然无法逃避,她自暴自弃似的投入了战斗,尽心力和太子爷顶了起来。原本离开的人聚拢回来,她看得清,夤缘攀附者多,忠诚不二者少。唯萧至忠、崔湜二人,自始至终不曾离开。崔湜常来看她,有时也无甚大事,谈天说地罢了。想借她家中婉儿文集一阅,公主也没准许。

她笑着对崔湜说:“你们这些跟随我的人,大约不久会死的。”

“谁能无死呢?”崔湜总是这副模样,好似什么都无所谓。

久而久之,他们会谈起婉儿,谈起她离世之前的几个月,回忆她说的话、做的事。太平淡然了许多,她看着座下的年轻人,看他时时深邃而恍惚的眼睛。的确有趣,这样一个爱着婉儿,并且深沉地怀念她的人,没有掩藏厚重的情感,更不像那些士人一般对她横加指责。尽管是她害死了婉儿,又草草安葬下去。

在公主的举荐下,崔湜得到提拔,又一次做到宰相的位置。[r10]

李隆基忽而有些慌乱,他很快发现,时局并没有自己预计地乐观。姑母认真运作起来,自己还真有些招架不住。更何况父亲为了压他,重用了姑母的党羽,原本速战速决变成缠斗,久攻不下。

双方各树党羽,打击异己,这并不是件好事。宰相中有些是公主的人,有些是太子的人,天长日久,工作难免推诿扯皮。数月过去,官员封的越来越多,却办不成事。国家混乱,仓库空虚,水旱灾害频繁。

那年十月,李旦大宴承天门。宰相们都很高兴,通常只有盛大的喜事,譬如万国朝贡、大赦天下、册封王侯之类,才会动用这个地点。他们喜滋滋地坐在下边,等着皇帝宣布这件大好事。

李旦起身举杯,长叹了一气。

“政教多阙,水旱为灾,府库益竭,僚吏日滋”,他细数着为政以来的弊病,随后自罪道,都是自己德行不足,才落得这般境地。事态越发不可收拾,座下的宰执,也难辞其咎。开展了一番批评与自我批评,随后国家领导人宣布,在座不在座的宰相,今日全部罢免。

这下李隆基傻眼了,当时宰相队伍中,支持他的人占绝大多数。而被父亲换上来的人,仅有两个是他的党羽。伤害性很大,侮辱性也极强,明摆着是说他的人不行,得换公主的人主持大局。这速战速决已经不是缠斗了,再这样下去,也许自己很快就没了,直接被姑姑速战速决掉。

太平公主,不简单。

李隆基略略凝眉,随后一个微笑。他最善于死地后生,挑战越大,他便越是兴奋。

[r1]《资治通鉴》记载:上召群臣三品以上,谓曰:“朕素怀澹泊,不以万乘为贵,曩为皇嗣,又为皇太弟,皆辞不处。今欲传位太子,何如?”群臣莫对。太子使右庶子李景伯固辞,不许。殿中侍御史和逢尧附太平公主,言于上曰:“陛下春秋未高,方为四海所依仰,岂得遽尔!”上乃止。

[r2]此事未有记载。但根据墓志铭,婉儿下葬之前就复位昭容,《唐会要》、《资治通鉴》的原文又记载,景云二年秋,七月癸巳,追复上官昭容,谥号惠文。仇鹿鸣先生《上官婉儿墓志透露的史实》一文指出,《资治通鉴》与《唐会要》可能误记。这个猜测,不能草率的当作事实看待,陆杨先生在《上官婉儿和她的制作者》一文中提出过反驳,也很有道理。另一种说法就是婉儿复位昭容两次,中间曾被废过一次,谁干的就不用多猜了。

权衡再三,我最终采取了两次赠官都是真的,李三中间废过一次婉儿昭容的写法。

[r3]可她不知道,婉儿死前,为了她放下身段,向李三下跪求饶。卑微到尘埃里。也许,她永远也不会知道了。

[r4]要是当时太平执意不回来,不做父子相争的工具就好了。我时常这么想。她这样的人,一生所求,不过做个富贵闲人,饮酒赋诗罢了。却一生不得脱离困局。她又回来了,大张旗鼓,车如流水马如龙。

[r5]这段出自《绝代才女上官婉儿》中婉儿归家省亲,用在这里也蛮合适。

[r6]《上官婉儿与她的大唐》里的话,那是在婉儿母亲死去以后,用来描述婉儿内心的。

[r7]这是呼应第二十七章,婉儿也说过,太平是她的底线哦。

[r8]仇鹿鸣的《上官婉儿墓志透露的史实》:上官昭容还曾被“追谥”为“惠文”,但这是下葬之后的事,《墓志》制作于下葬之前,不可能有记载。《唐会要》卷八十:“惠文,赠昭容上官氏。景云二年七月追谥。以其有功,故此追赠”,《资治通鉴》卷二一o亦记载:“(景云二年)秋,七月,癸巳,追复上官昭容,谥日惠文”。谥号是对官员生平贡献和人品行事的官方集中评价,在唐代有诸多限制,“诸职事官三品以上、散官二品以上身亡者,佐史录行状申考功,考功责历任勘校,下太常寺拟谥讫,复申考功,於都堂集内省官议谥,然后奏闻”,谥号是经过群臣集议而定,非皇帝个人的专权行为。唐代女性得谥者仅见于皇后与几位公主,上官昭容得谥堪称殊荣,另一庶姓女性得谥的特殊案例,乃武则天之母杨氏,赠谥“贞烈”。

[r9]《新唐书?卷七十六》:景云元年,号大圣天后。太平公主干政,请复二陵官,又尊后曰天后圣帝,俄号圣后。太平诛,诏黜周孝明皇帝号,复为太原郡王,后为妃,罢昊、顺等陵。

[r10]《资治通鉴》记载:湜私侍太平公主,公主欲引以为相,湜请与象先同升,公主不可,湜曰:“然则湜亦不敢当。”公主乃为之并言于上。上不欲用湜,公主涕泣以请,乃从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