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0章 上太空(二)

在章鱼的认知里,太空工业的大发展还不算特别遥远,也就大概两千多年吧。

土球现在就要上太空工业,不是难,而是眼前基本都是困难。

但是土球与怪兽的对抗,已经到了没有太空工业加入,极有可能要面临核弹都打到弹尽粮绝的情况。

听说有一个能容纳十来人的空间站,章鱼也没等新空间站搭建,直接拿了一套太空工业大发展时期的经典加工技术,到现在都还在用!

全称是零重力真空热液生产链。

铁水就是经典热液,零重力环境下,热液不会因重力自动留在传统容器里,也不会通过重力在几个容器、模具中流动。但是,热液本身是狂躁的,杂质、气体等,都会导致热液四处乱跑。

零重力真空加工,不是说做出特制容器去束缚热液,因为那样做以后“真空”的意义就不存在了。真空是一种能改变材料性质的力量,能真正做到零微孔、绝对隔热等效果,零重力真空加工,就是要在相对开放的真空条件下进行生产。

热液生产链,是一种直接操作球状热液的生产技术,里面包含均匀加热、高温液态球操作、溅射物冷凝体清理、热辐射保温、流体冷却模组等一系列子系统。

以子系统均匀加热为例,就包括粉末材料喷出与制动、电弧热或热辐射熔融、热处理材料动能控制等功能设备。

在章鱼这里,热液生产链是个门槛低、产能大的古典生产线,在土球C国科学院的眼里,这是太空生产上百年才能积累整合出的外星机器。

一堆研究所和工业生产单位都调派了精锐研读材料,一个个头大无比,感觉三观都变形了。

从基本生产状态,就颠覆了传统工业理论。

现代工业要求设备24小时连轴运转,每年检修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一个月,部分设备甚至一旦启动,停机就意味着寿终正寝。

这部分,逐渐形成了产业链、流水线式的工业业态。

热液生产链不是连轴运转的,它一次只处理一个热液球,在该热液球被后续环节抽干,并完成溅射物冷凝体清理之前,都不能再用。

有不耐烦的到这里就看不下去了:这哪有什么生产效率。

旁边看书看得更快一些得就给他指了个页数。

这页写着高温液态球操作系统的总评:“当能量足够的时候,零重力高温液态球理论上可以做得比岩质行星还大,是最适合大规模生产常用材料的系统。”

做到比岩质行星还大,还需要考虑连续生产的问题吗?什么装置能连续处理一个行星大小的高温液球?

不过也有人看出来资料里有陷阱,绝不能认为土球弄好这套系统马上就能做到。

不需要到行星大小,实际上只要液态球直径达到几公里,装置所在的位置就很难再称之为零重力。甚至不需要到这个阶段,如此巨量的原材料本身就已经改变了厂区的重力环境!

于是还要额外去解决很多问题,比如零重力下的悬浮设备出现位移什么的,很多原本没动力的设备,在规模扩大后,都需要拥有抵抗重力牵引的动力。

所以资料上才有“当能量足够时”、“理论上”的限定条件。

或许有一天土球人类发展到真正的太空工业时代,也会自然而然地弄出类似地理论体系,不过对于现在的C国科学院,过于颠覆的理论框架,显然降低了知识吸收的效率。

如同一个没学绘画的人,也许会认为写实派转向印象派纯属自甘堕落,随便找个小学生也能画印象派,这样的观念一旦建立,就需要深入了解更多的细节,才能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,进而记住它。

而对于一张白纸般的学习者,只需要告诉他,不学写实直接学印象,你这辈子完了,他立刻就能记住。

大家又回到几个月前吸收外星知识的情况,每天看几个小时书,剩下的事件全都是吵架、争论……好吧,是论证。

因为这套资料的细节繁多,比之前游戏里太空大学里的纯理论资料更难咬,而且大部分实验都难以在地表完成,这一时半会的是不会有结果的。

另一队人马的进展就顺利多了。

章鱼拿出资料的第七天,科学院凑出两吨“砖墙”和“防弹布”,随空间站补给一起发射上天,准备在外层空间进行新型空间站的试搭建。

之所以只弄了两吨,一方面是空间站补给计划早就做好了,临时改动大家吵得很厉害,另外本次还携带了几乎有一吨重的砖墙专用焊接设备与防弹布发泡“刷漆”设备。

没有临时弄工程师上去,因为本次预定的补给船结构不适合同时搭人,不过航天员们有接受过专项训练,能比普通人更好的通过连线指导,完成各种操作。

砖墙的标准厚度为五毫米,密度不到钢铁的一半,只有3.7,每平方米板材为18.5千克,两吨里只有一百平米的板材,应该说很少了,但足以帮助地面人员了解实地焊接实验、压力测试、现场布线、器材部署等等搭建中需要解决的问题。

太空作业很危险,由于太空服的关系消耗体力也十分严重,出动了四个宇航员舱外作业,花了三天时间,才用五十块两平米的板子,焊接出一个二十余平米,高度不到三米的房子。

别看就这么点大,宇航员钻进去的时候给地面的反馈是:“超宽敞,我超喜欢的。”

一百平米的板材,通过设计板材形状,大家想方设法让板材形状尽量一致的前提下,弄出来个达到六十立方的空间,而且是连续净空。对比一下,宇航员所在的太空站,每一段也就五十多立方,切面还是圆的,长度十几米,里面实际非常狭窄,很多地区同时通过两人,都只能一上一下游过去。

完成主体工作,然后又花一天时间检查、补焊、安装舱门。

然后出现骚操作。

地面决定!脱离空间站补给船,人工干预,与砖墙房对接!

本次的补给舱在完成补给任务后,主要承担休闲区职能,同时用于回收空间站几个月来生产的垃圾,其中最重要的只有一个小盒子,用于回收空间站实体数据盘,原计划在两个月后再入大气。

之所以要在天上放两个月,主要是为了在意外发生的时候,能够临时改为救生船使用。

现在,因为砖墙房本身是个安装了标准舱门的空房,连自动对接能力都没有,别说做剩下的实验了,当然需要一个有一定功能的舱段于其结合,完成后续任务。

宇航员们也很高兴,如果这个实验顺利,意味着以后大家不用在逼仄的空间站里生活,动力十足。

空间狭窄会给人类造成压力,随着时间增加,这种压力会随着宇宙的绝对寂静环境越来越大,宇航员最重要的一项训练是心理训练,就是为了让他们能在几个月甚至半年的时间里,保持心理健康,不过即使如此,他们回地面后还是要接受大量的心理检查与治疗。

如果空间和地表差不多,只是重力方面有差距,不但大空间本身可以相对减压,放进去更多人,降低绝对寂静带来的额外压力,提高社交性,都会进一步降低压力。由此宇航员的标准也能适当放宽,一个空间站里只需要保持一定数量的专业人员,处理紧急情况就行。

其实这也是现有空间站无法承载文明种子重任的原因,空间方面就不适合“生活”。

上面实地实验的各项进展顺利,地表已经等不住了。

前天又出了一只一级小怪兽,从北大洋登陆R国,被人一颗氢弹打脑袋上,因为地广人稀的关系,伤亡只有千来人。

大家知道按游戏经验,间隙三到五只一级怪兽,又会出二级怪兽。

C国拼尽国力,顶死几只二级怪兽没有疑问,加上怪兽全球随机乱入,想拿新型空间站做“最后的基地”问题不算大,但后续的三级怪兽是个节点,想要让空间站能反过来帮助地表,以及辅助建设武器卫星,时间仍然紧张。

见到砖墙房的情况与地表测试的数据几乎没有出入,C国科学院立刻上报了情况,上面反应很快,特批了一堆条子。

其中,就有使用轻型火箭大量发送型材到空间站去的决定。

为什么要用轻型火箭?胖子不香吗?

航天是个面多加水,水多加面的过程,负载越大,燃料所占的比重越大。同样的技术标准,负载少一半,总吨位要减掉三分之二,中型火箭,全新技术低轨道,非载人有效负载都只有3%左右。(载人需要控制加速度,运载能力低与货运火箭)

现在不需要发射完整的卫星,就是几块板子,带个有对接能力的夹具,当然是越轻型的火箭越划算,不但燃料划算,因为直径、高度小不少,生产难度、运输与发射条件也更低,才能实现整体大批量的发射。

科学院与航天部门一合计,把接下来的发射计划分成三类。

第一类,砖墙与防弹布专用载具。

这种就用造最容易造的,和某些大个头的弹道导弹差不多,一次只要送不到三吨多的材料到空间站即可,其对接夹具本身,也能利用做新型空间站的舱段舱门房门。

本类大部分零部件可以使用弹道导弹生产链,产量不愁。

第二类,设备类载具。

既然要建新型空间站,老空间站里那些体积小、重量轻,但效果烂的实验设备就不要往上搬了,直接发新的上去。

本类最大用到十二吨负载,也就是最近的一次补给舱所用的载荷重量。

第三类,人员载具。

新型空间站的空间扩大起来太容易了,到时候再训练宇航员可来不及,现在,马上就要准备一百个预备宇航员,标准可以适当降低一些嘛,相比以往军人型的宇航员,现在上面更需要专家型人员。

本类载具也分两种,一个用胖子,就是能把三十几吨负载送去近地轨道的火箭,另一个用早期的可以用铁路运输的捆绑式型号。除人员之外,它们所带的舱段主要增强发电能力,同时也作为逃生舱、安全舱,插在新型空间站上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