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章 明清四大作家:罗贯中篇(四)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[11][14]《中国历史地图集》,中华地图学社,1975年。

[12]《山西通志·沿革谱》,中华书局,1990年。

[13]《山西通志·疆域图》,中华书局,1990年。

[16]《汉书·货殖传》。

[17]《晋书·列传第二十七》。

[18]《新晋书·列传第十七》。

[19]《旧唐书·列传第六》。

[20]《北史·列传第八》。

[21]《山西通志·录六之四·仕实录四》,中华书局,1990年。

[24]杨立仁:《是谁在罗贯中研究中作伪--同孟繁仁先生商榷》。

[25][27]吴孙权:《也谈简化字的出现年代》,《光明日报》1997年9月16日第5版。

[26][28][29]何九盈等:《中国汉字文化大观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,1995年。

[30]王小梅:(老蔓缠松饱霜雪 瘦蛟出海拿虚空--读〈陆游自书诗〉卷》,《文物天地》2000年第4期。

[31][32]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:《千唐志斋》。

[34]孟繁仁等:《罗贯中故乡纪行》,《太原日报》1991年8月28日第3版。

[35]苏双碧:《和胡绳交往二三事》,《光明日报》2000年11月24日第4版。

三国演义

基本简介

全称《三国志通俗演义》

罗贯中在长期民间传说,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,戏曲的基础上,依据陈寿写的《三国志》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,加上他自己的才学和经验,才写成部影响巨大的《三国志通俗演义》。

《三国演义》成书之后,又经后人多次增删、整理,现在最流行的,是清朝康熙年间毛宗岗修改的本子。

《三国演义》讲的历史故事,是东汉末年,公元一八四年黄巾起义开始,到二八o年司马氏统一中国为止。

《三国演义》在描写近一百年的历史故事,中不但揭露了封建帝王阶级对农民起义的残酷镇压,而且揭露了他们之间各种政治、军事和外交的激烈斗争。

同时,也反映了当时人民遭受的种种苦难,以及他们反对分裂,要求统一的愿望。

中心思想

“尊刘贬曹”是个伪命题

古典名著《三国演义》成书几百年来享有崇高之极的地位,没有任何一部小说比得上,近三百年来,向来称之为“第一才子书”,或“第一奇书”。

这部在华人世界家喻户晓的古典小说,妇孺皆知,影响之广泛可谓空前绝后!

其中包涵的思想精髓、社会万象、智谋权变可谓博大精深,每一次品读都有不同的感受,都有不一样的收获,这就是名著的力量,这就是文化的风采。

然而就是这样一部小说,几百年来似乎还是没有被人完全领悟,即使是资深的三国迷、历史学家、文化巨匠,似乎也不能完全理解透彻,或者是其中的某些思想被严重庸俗化了。

几乎所有的《三国演义》的读者都有这样一个共识——尊刘贬曹!

就是尊崇刘备(蜀汉),贬低曹操(曹魏)!

以刘备为汉室正统,以曹操为颠覆汉朝的乱臣贼子。

他们认为这种思想成型于南宋时期。

当时,南宋的统治阶级软弱无能,失去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,苟安于半壁江山的现状,情况与三国时期处于西南一隅的蜀汉有些类似。

就尊作为汉室苗裔的刘备为先主,骂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的曹操为国贼。

在宋代就已成为有关三国的各种文艺作品的基调,罗贯中只是顺应广大民众的意愿,继承了这种倾向。

这是普遍的对《三国演义》的思想认识!

其实,这种思想是荒谬的!

首先,罗贯中之所以“尊刘”,并非简单地因为刘备姓刘(刘表、刘璋也是汉室宗亲,而且家世比刘备显赫得多,却每每遭到贬抑和嘲笑;汉桓帝、汉灵帝这两个姓刘的皇帝,更是作者鞭挞的对象),而是由于刘备集团一开始就提出“上报国家,下安黎庶”的口号,为恢复汉家的一统天下而不屈奋斗,不懈努力,被宋元以来具有民族思想的广大群众所追慕;

同时,这个集团的领袖刘备的“仁”、军师诸葛亮的“智”、大将关羽张飞等人的“义”,也都符合罗贯中的道德观。

这两方面的原因,使得罗贯中把刘备集团理想化而予以热情歌颂。

其次,罗贯中之所以“贬曹”,是因为曹操作为“奸雄”的典型、不仅不忠于刘氏王朝,而且常常屠戮百姓,摧残人才,作品对其恶德劣行的描写大多于史有据;

并非有意“歪曲”;

而对曹操统一北方的巨大功绩,对他在讨董卓、擒吕布、扫袁术、灭袁绍、击乌桓等重大战役中所表现的非凡胆略和智谋,罗贯中都作了肯定性的描写,并没有随意贬低。

相反,曹操表现出的任人唯才、礼贤下士、诗人情怀和远大志向都在书中得到了展示,比较全面的呈现了曹操复杂的人物性情和思想政治品质,同时也讴歌了曹魏集团的一大批文臣武将的忠义、智慧、男儿气等,所赞美的人和事并不比刘备那边的少。

再次,《三国演义》并没有否定曹魏政权的合法性,他与蜀汉政权、孙吴政权一样,在三国那样时代,都只是地方性的割据政权,都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过渡,终将归于一统,所谓“分久必合、合久必分”是也!

最后,罗贯中塑造的人物和事件深入人心,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来烘托人物的鲜明个性,从而达宣扬忠善、鞭笞丑恶的目的!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注:此资料来源于“百度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