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千五百七十七章 名正言顺

午夜一过,其实已经到了第四日,也就是海津城三卫一同开赴萍县的日子,但集合的时间是在一大清早,所以三卫上下还有一些休息时间。

不过......军营中三卫兵士皆难以入眠,如今将近年关,却把他们全都派遣出去,连除夕夜都未能与家人团聚,这位钦差真是好狠的心呀!

当然,这只寻常兵士的思维,而入了白莲教的,更是一个个战战兢兢,别说入睡,就是安稳的躺着都是一个奢望。

开赴萍县是一个讯号,对普通人来说萍县仅是一个训练的场所,而对他们,则是坟墓,是通往阴曹地府的必经之路。

与其如同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,倒不如奋起反抗,或许这还有一线生机。

上面的命令是这么下的,同时他们心底里也是这么想的。

......

第四日大早,卯时一到,海津三卫各千户所内号角吹响,鼓声隆隆,将士们整队集结。

各百户点卯唱名,随着千户将领一声令下,三卫十二个千户所,共计九千七百三十余将士开赴海津西郊大校场。

这近乎一万人的心情都是同样的沉重。仿佛心头压着千钧巨石,压得连呼吸都不顺畅了。

但却有一部分面如土色,从他们脸上看不到任何活泛的气象,就好像一具具行尸走肉一般......

昨日城外人声鼎沸、马蹄阵阵,操练的声音几乎响彻整日,三卫的兵士不是聋子,也不会自己骗自己。

后来听人提起,说是海津城外六卫三万大军于早就于城外三个方向集结扎营,只是今日发出动静......

这一说法耐人寻味,让入了白莲教的军户不由多想,翌日便是他们揭竿而起动手之时,偏偏前一日造出这么大的响动,难道......这不是向他们传达的一种讯息?

三卫的千户所,其中大部分布于城外西郊数个乡镇外围,从外府六卫大军扎营的地理位置来看,三万大军不知有意还是无意,竟将海津三卫各个千户所的营地隐隐夹在中间,据子夜换哨回营的军士说,三万大军的营盘如繁星密布,看似毫无章法,实则营盘所对的方向,恰恰直指海津三卫十二个千户所在地。

呈合围之势,一旦三卫有丝毫动静,三万大军便可从三个方位同时出发,以电光火石的速度,迅雷不及掩耳的势头,顷刻间灭掉此次异动。

......

从昨夜子时起,海津三卫的军心便极度不稳,不少军士不知出于何种目的大闹营地,声势渐大之时,被气急败坏领着亲兵赶来的百户和千户弹压下去,上百名先出头的军士人头落地。

这百名军士中,难免有不愿去萍县而受其蛊惑的寻常人,但更多的是入了白莲教的教众。

他们要为自己搏个生机,无论是翌日动手,还是赶赴萍县,其结果只有死路一条,正因为他们看得清楚这些,才会如此冒失鲁莽。

未曾想到,反倒是比诸位同伴死得更早......

残杀同僚,此举实为无奈,三卫中一旦将声势造起来,便很难控制,很有可能因此而产生暴动,死去更多的人。

所以为了减少损失,不得不选择杀人。此举虽是暂时震住了三卫将士,将士们皆沉默以对,然而沉默中,一种可怕的气氛在渐渐蔓延......

无论何时,死亡都是最大的威胁,不论是正常兵卫还是别有用心的白莲教众,面对脖子上明晃晃的大刀,都不得不屈从。

可暴力的手段虽直接有效,但影响只留于表面,这些个兵卫内心真正想什么,不会因为数条人命的丧失而改变。

......

三卫上下全体将士前后集结于大校场时,已到卯正一刻,此时天蒙蒙亮。

冬日,天色一直亮得很晚,此刻朦胧的光亮照在人群当中,让气氛更显压抑。

在校场上,五面设巨大的牛皮鼓,鼓声大作,隆隆擂响,声震云霄。气势磅礴的鼓声正是军中聚兵点将的号令,军法十三律五十四斩,其中有一条便是“鼓止而不至者,斩”!

军法严明,不容说笑,因为拖沓而被震慑三军者大有人在......

沉默中,近乎一万军士不紧不慢地按各自的百户所在站好队,各千户百户将领齐刷刷地站在队伍最前方,面无表情地注视着校场东侧点将台。

将士们的目光聚集点将台,却惊愕发现,海津三卫的首脑人物,三位指挥使大人今日一个都不见,站在台上的,只有三卫中的三名指挥同知,以及七八名指挥佥事。

不由的,将士们心情更沉重了......

按理来说,聚兵点将,大军开拔,如此重要的事,三位指挥使无论何等缘由都要在场,哪怕妻子分娩,别说龙凤胎,就是十胞胎,生一窝,他都不能走。

可今日一个不见,多半......是凶多吉少了......

人群中发出一阵骚乱喧哗,许多人刚发出带着哭腔的嘶吼,便被袍泽飞快捂住了嘴,嘶吼变成了一道道极度压抑的呜咽,听在耳中令人心情愈发沉痛。

此行本是实地操练,如今怎么看怎么像是大战在即的生离死别,就是与他国作战,一去便知不复返,都不曾有今日这般沉重。

在点将台上,三名指挥同知互视一眼,各自谦让一番,其中海津城卫指挥同知大步走向前去。

此人名叫贺春,是个魁梧的汉子,身宽体阔,一开口比方才的鼓声更有气势,只听他喊道:“诸将士,奉朝廷兵部调,海津三卫开赴至萍县操练,为期三月,期不满不得归,各千户将领集结麾下军士,先宣十三律五十四斩,再列队依次开拔......”

钟逸办事,无一纰漏,在这四日内,他派人快马加鞭入京求圣上降旨,由康宁皇帝先行通知兵部,又由兵部下令至海津三卫,这便补好了流程调令。

就算有人想拿名不正言不顺做文章,这时都不得不放弃了。

......